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lomo相机介绍

LOMO相机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合企业,它是一种应用于前苏联间谍部门的体积小操作简单的相机,由于应用领域特殊,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摄无须闪光。可随身携带的低科技35毫米自动曝光旁轴相机。最初是模仿莱卡的Minox,这种相机当时也不是很流行,没有光圈,只有简单的b门,而且成像质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较大。
由于该相机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用正片冲出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
关于LOMO艺术(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机原先是前苏联的产物,由列宁格勒光学与机械联盟于1980年代初期制造出品,是一台为了大众需求而制造的“阳春傻瓜相机”。
Lomography逐渐兴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机出现再生神话,但同时亦必须确保它能长远地发展。Lomographic于1982年圣彼得堡开始兴起。Lomo生产商被要求生产大量间谍相机,造福人民之余亦苏维埃增光。
Lomographic热潮始于1982年圣彼得堡。某阳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机(Cosina CX-2)放在桌上,他的亲密战友Panfiloff(即Lomo苏联军事及光学制造厂之总监)细看此相机,发现它有清晰的镜头、极高的感光度及坚固的外形。两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潜力,马上研究如何改善设计。希望能生产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机,旨在让全苏联人民提供乐趣之馀亦用此纪录社会主义生活和祖国的光荣。最后,Lomo LC-A诞生了,百万部相机迅速售清。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于80年代开始也参与进来。
LC-A是一部小巧、自动的相机,为大众提供每日摄影之工具。但它简约的背后隐藏著极大的价值:Minitar 1镜头,由Professor Radionor设计,在广角镜头下拍出鲜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现于贵价专业相机的自动感光功能,让Lomo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创造突出的线条效果。坚居的外壳加上硬净的金属结构及醉人的苏联风味。
Lomo LC-A的出现
当前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仍活在共产主义下的同时,两名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Fiegl)于1991年初夏远赴布拉格度假,在炎炎气息下,初尝捷克的民主气息。由于当时流行亚洲的高科技电子相机,LC-A已停止生产,余下的只能在旧相机店内找到。两名维也纳学生兴之所至在一家旧货店里买下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机—LC-A。
在灿烂的布拉格街头,他们以LC-A snapshot一番:从头顶拍、从背脊拍、从屁股拍……整个旅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结。回到维也纳后,他们把菲林拿到超市冲晒,看罢相片后非常震惊!那鲜艳、快乐、蒙胧的效果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觉,影像效果从未如此过瘾过!
1992年,LOMO官方组织:Lomographic society在维也纳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发布有关Lomography的讯息。
Lomography不仅仅是LOMO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同时,它也是网上发行与销售LOMO照相机的机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谓的“LOMO官方”。
Lomo逐渐成为时尚新宠,一时间Lomo的快乐秘密在欧洲的年轻人之间迅速传开,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不幸的是,在苏联生产Lomo相机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在民营化后要裁撤亏损的相机部门,预定1996年要停工关厂。这两人听到,火速前往要求这个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自动相机。
1996年,二人说服了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兼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工会总经理普丁(Putin),继续生产这不仅对有益于他们的国家经济,也对促进艺术文化很重要的“超傻瓜相机”。
Lomo革命于是展开,这个工厂一个月生产2000台Lomo相机,不过价格已由1995的30美元涨到约200多美元(这也是LCA有不同版本的原因之一,但是在2005年4月,LC-A彻底停产!而在2006年,Lomography将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凤凰厂,久违的Lc-a摇身一变增加新功能和玩法重新复活,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Lc-a+)
这个学生和他的朋友们把用LOMO拍的宴会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厨房墙上展示后,他们就开始“LOMOWALL”的交流活动。
1997年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一届的LOMO世界大会,以马赛克式的并列拼贴方法展示1.5万张照片,整个展示墙长达108米。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今时今日,如果你还以为“傻瓜摄影”意味着落后,那就是你远远落伍了,因为目前在欧洲和日本,这种“LOMO随兴摄影风格”可是大大地盛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连续拍,不理会正统的摄影规矩,只讲究个人的随意性、真实性。也许你不认为这是艺术行为,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情绪发泄。但是,你错了!这就是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
这些推广且秘密传播的Lomo相机及它拍出来即兴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从古巴到日本、越南,有无数LOMO人在说:“Lomo不止是一种创作性的摄影,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Lomo的创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对周遭的环境张开眼、多吸收,享受沟通。”由创意和动力组成的Lomo,开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爱按快门的你。藉著Lomo,艺术就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由于该相机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用正片冲出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
关于LOMO艺术(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机原先是前苏联的产物,由列宁格勒光学与机械联盟于1980年代初期制造出品,是一台为了大众需求而制造的“阳春傻瓜相机”。
Lomography逐渐兴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机出现再生神话,但同时亦必须确保它能长远地发展。Lomographic于1982年圣彼得堡开始兴起。Lomo生产商被要求生产大量间谍相机,造福人民之余亦苏维埃增光。
Lomographic热潮始于1982年圣彼得堡。某阳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机(Cosina CX-2)放在桌上,他的亲密战友Panfiloff(即Lomo苏联军事及光学制造厂之总监)细看此相机,发现它有清晰的镜头、极高的感光度及坚固的外形。两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潜力,马上研究如何改善设计。希望能生产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机,旨在让全苏联人民提供乐趣之馀亦用此纪录社会主义生活和祖国的光荣。最后,Lomo LC-A诞生了,百万部相机迅速售清。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于80年代开始也参与进来。
LC-A是一部小巧、自动的相机,为大众提供每日摄影之工具。但它简约的背后隐藏著极大的价值:Minitar 1镜头,由Professor Radionor设计,在广角镜头下拍出鲜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现于贵价专业相机的自动感光功能,让Lomo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创造突出的线条效果。坚居的外壳加上硬净的金属结构及醉人的苏联风味。
Lomo LC-A的出现
当前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仍活在共产主义下的同时,两名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Fiegl)于1991年初夏远赴布拉格度假,在炎炎气息下,初尝捷克的民主气息。由于当时流行亚洲的高科技电子相机,LC-A已停止生产,余下的只能在旧相机店内找到。两名维也纳学生兴之所至在一家旧货店里买下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机—LC-A。
在灿烂的布拉格街头,他们以LC-A snapshot一番:从头顶拍、从背脊拍、从屁股拍……整个旅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结。回到维也纳后,他们把菲林拿到超市冲晒,看罢相片后非常震惊!那鲜艳、快乐、蒙胧的效果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觉,影像效果从未如此过瘾过!
1992年,LOMO官方组织:Lomographic society在维也纳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发布有关Lomography的讯息。
Lomography不仅仅是LOMO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同时,它也是网上发行与销售LOMO照相机的机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谓的“LOMO官方”。
Lomo逐渐成为时尚新宠,一时间Lomo的快乐秘密在欧洲的年轻人之间迅速传开,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不幸的是,在苏联生产Lomo相机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在民营化后要裁撤亏损的相机部门,预定1996年要停工关厂。这两人听到,火速前往要求这个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自动相机。
1996年,二人说服了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兼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工会总经理普丁(Putin),继续生产这不仅对有益于他们的国家经济,也对促进艺术文化很重要的“超傻瓜相机”。
Lomo革命于是展开,这个工厂一个月生产2000台Lomo相机,不过价格已由1995的30美元涨到约200多美元(这也是LCA有不同版本的原因之一,但是在2005年4月,LC-A彻底停产!而在2006年,Lomography将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凤凰厂,久违的Lc-a摇身一变增加新功能和玩法重新复活,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Lc-a+)
这个学生和他的朋友们把用LOMO拍的宴会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厨房墙上展示后,他们就开始“LOMOWALL”的交流活动。
1997年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一届的LOMO世界大会,以马赛克式的并列拼贴方法展示1.5万张照片,整个展示墙长达108米。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今时今日,如果你还以为“傻瓜摄影”意味着落后,那就是你远远落伍了,因为目前在欧洲和日本,这种“LOMO随兴摄影风格”可是大大地盛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连续拍,不理会正统的摄影规矩,只讲究个人的随意性、真实性。也许你不认为这是艺术行为,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情绪发泄。但是,你错了!这就是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
这些推广且秘密传播的Lomo相机及它拍出来即兴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从古巴到日本、越南,有无数LOMO人在说:“Lomo不止是一种创作性的摄影,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Lomo的创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对周遭的环境张开眼、多吸收,享受沟通。”由创意和动力组成的Lomo,开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爱按快门的你。藉著Lomo,艺术就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野猫后代





朋友家有一只猫咪,金黄的皮毛,见了人总是怯怯的,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拘谨与不安。我随手拿起一只玩具熊逗它,它没有表现出一只三个月大猫咪应有的顽皮与好奇,似乎弄清了我没有敌意后才渐渐投入游戏中来。 朋友把它从地上抱起,向我讲起了它离奇的身世。 小区附近有一只野猫,朋友曾好几次见到它在阴暗的角落里出没。野猫也有爱情,爱情的结晶是七只猫仔。野猫妈妈无力抚养这么多后代,它自己过的也是饥一顿饱一顿 的生活。小猫断奶之后,它把小猫衔起来,放到小区住户的门口,然后在暗处躲起来等待,一直等到这户人家发现了小猫。 即使小猫被高高兴兴地抱进家里,野猫妈妈也并不立即离去,它要在外面多耽一会儿,直到确认小猫已被这个家庭收纳,才回窝里去衔下一只。听说有几户抱回小猫的是小孩子,不到五分钟后小猫就被家里的大人扔了出来,这时野猫妈妈会衔起它到另外一家去碰运气。 最后有只小黑猫始终无人接纳,也许它颜色不够吉祥,也许是小区的宠物已趋饱和,总之是野猫妈妈自己抚养了它。 朋友点点怀里猫咪的鼻子说:“还记得你妈妈吗?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想妈妈不?”猫咪“喵呜”地叫了一声作为回答。 朋友说,这只小猫自从抱回来就再也没有出过家门一步,它对大门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大概是曾被别人家扔出来过吧。如果朋友偶尔把它抱到门口附近的区域,它会发出凄惨的叫声并极力挣脱,它怕极了被再次遗弃。也因此,它从小就乖得出奇,未经人指导就知道在地漏处大小便,也不象一般的小猫,把沙发和床单作为自己习武的场地而抓得四处开线。它与主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与默契,体现出猫类少有的对人的依恋。朋友早晨七点出门上班,它每天早上六点准时把主人舔醒,为此朋友从来不用上闹表。每天下班时,小猫都会趴在阳台上了望,期待主人身影的出现。 朋友讲完了小猫的故事,我陷入良久的沉思。 野猫从来都为人所憎恶,它们在夜色中出没,身上沾满污秽,犹如撒旦的使徒。我曾耳闻目睹许多人类迫害野猫的事件,其中不乏令人发指的残忍。反过来,在野猫眼中,人类也当是它们的头号天敌,你很难接近一只野猫五米之内,它们闻到人声会立即远遁。 那为什么野猫妈妈甘冒大险,将自己的亲生骨肉交到人类手里呢? 我想,这只野猫妈妈一定是家猫出身,它也曾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主人的爱怜,它了解人类,深知幼小的猫咪对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诱惑。 它也未必是抚养不了这窝小猫,更合理的解释是它不愿小猫一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它知道,小猫在人家里,会吃着美味的猫粮,躺在宽敞的阳台上享受阳光。真是用心良苦啊!谁能说母爱的光辉只在人类中闪耀呢? 野猫的后代也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每一只小猫都健康地成长起来,没有一丝的野性,其聪明乖巧还越过了寻常家猫。但愿它们不要遭受野猫妈妈的不幸,被主人遗弃而流落街头,也但愿我们城市各个角落的野猫一族会终于消失,因为它们始终渴望的,依然是人类的爱。
订阅:
博文 (Atom)